🟡 第6篇|e-coating 的膜層厚度、附著力與成敗關鍵是什麼?
烘烤條件、電壓控制與失敗診斷一次搞懂
【導言】
很多人以為 e-coating 很簡單,丟進槽裡、開電源就好?
其實不然。影響塗層品質的關鍵包含電壓、電流、時間與烘烤參數等,每個細節都會影響膜層的厚薄與附著力。
本篇將針對技術面要素完整解析,協助工廠進行品質管理與失敗排查。
📏 膜層厚度是怎麼決定的?
e-coating 膜層厚度主要取決於以下變因:
變因 |
對應影響 |
🔋 電壓(V) |
電壓越高 → 塗層越厚,但風險也越高(起泡/粗糙) |
⏱ 通電時間 |
時間越長 → 附著量增加,但有飽和上限 |
💧 溶液濃度 |
塗料粒子多 → 易堆積過厚,需定期稀釋與更新 |
🌡 烘烤溫度/時間 |
影響交聯固化,影響膜層穩定性與附著力 |
🎯 建議膜厚範圍:5~15μm(視需求與材質調整)
🧲 附著力要好,這些條件缺一不可!
- 前處理乾淨(去油、去氧化層)
- 電壓穩定控制(避免瞬間過載)
- 浸泡均勻 → 應確保飾品各面暴露於導電液中
- 烘烤條件到位(溫度、時間足夠才能固定塗膜)
💥 失敗現象與常見原因對照表
失敗現象 |
可能原因 |
解決方式 |
起泡 |
表面未乾、內含水氣 |
強化前乾燥、增加烘烤時間 |
斑駁不均 |
前處理未完全、電壓不足 |
清潔/酸洗重整表面、穩壓 |
變霧/粗糙 |
烘烤過度、膜層太厚 |
降低電壓或塗層時間 |
附著力差、易剝落 |
前處理不足、烘烤不完全 |
重新檢查整體製程條件 |
🔧 工廠品質控管重點
- ✅ 定期檢測 e-coating 槽電壓與塗料濃度
- ✅ 製程中記錄電壓/時間/溫度數據
- ✅ 做膜厚測試(μm計)與附著性測試(膠帶測試/刀割測)
- ✅ 若批次異常,須回溯操作紀錄分析失敗點
❓Q&A 實戰預習
Q:膜層太厚有什麼問題?
A:可能導致表面粗糙、霧化或起泡,反而降低質感與耐用度。
Q:怎麼知道膜層有沒有附著好?
A:可用膠帶剝落測試或竹刀(塑膠刀)刮附著力測試檢查。
Q:為什麼同一批產品有些膜不均?
A:可能是電場分布不均、前處理不乾淨或吊掛位置有問題。
Q:烘烤會影響什麼?
A:烘烤是讓膜層硬化固定的關鍵。溫度不足會軟化、過高則會變霧或變色。